极速对焦 ─ Panasonic Lumix DMC-ZR1 速试
2020-07-17 A悦生活
ZR1 提供白、红、蓝、银及黑 5 款颜色选择。
近期一众焦点都落在「女友一号」身上,几乎将 Panasonic 早前推出的轻便相机掩盖。这是可理解的,过去一年的轻便相机规格大同小异,配备 1/2.33 吋 1200 万像素 CCD 已是标準规格,想令人提起兴趣,除非镜头焦段独特,或有其他周边功能,想突围可谓绝不容易。今回 Panasonic 推出的 Lumix DMC-ZR1,初看未必令人惊喜,不过在技术细节上下过功夫,仍然值得注意。






0.3mm 超薄非球面镜
ZR1 配备 1210万像素 CCD,影像处理器为 Venus Engine V。说到独特之处,可谓大部份都集中在镜头及对焦系统身上。镜头为 8 倍变焦,提供相当于 25 – 200 mm 焦段,光圈为 f3.3 – 5.9,25mm 的招牌广角,最适合旅行拍摄风景,而 200mm 偶尔用来远摄已相当足够。
热卖 Lowepro FreeLine BP350 摄影背囊,购物会限时特价 HK$1,750!
镜头设计与前代产品略有不同,採用了新研发的 0.3mm 超薄非球面镜技术,有助缩小镜头组体积,同时有助控制变形等问题,对改善画质起着关键作用,所以ZR1 可以在 26mm 厚度的机身内藏 8 倍光学变焦镜头。而同期推出的 FX65 也不例外,採用相同技术做到 19mm 机身内藏 5 倍光学焦镜。


提供相机、摄录、SCN 及 iA 模式选择。採用了 Leica DC Vario Elmar ASPH 镜头


Q. Menu。设有 USB 插口,同时备有 mini-HDMI 可驳高清电视,但需另买一条 DMW-HDC1 接线。












防震升级 Power O.I.S.
过去 Panasonic 的相机已备有 MEGA O.I.S 镜头防震技术,今回新机推出再作加强推出了 Power O.I.S 技术,防手震能力比上代提升两级。笔者在测试时在最长焦段 200mm 手持试拍,基本上在 1/20 秒仍能保持清晰,算有交待。
对焦反应出色
而另一个最值得留意的功能在 Quick AF 身上,在今代亦比上一代快了两倍。而实际使用时,亦感觉到那种速度与準绳。尤其「1 点快速对焦 (1 spot high speed)」就更快,这个功能对于求快求準的抓拍迷相当有吸引力。
而Pre-AF 内的 C-AF 功能,连续对焦也表现出色,对追蹤移动中的物件或距离改变时相当有用。尤其拍摄影片时,笔者试用连续对焦,故意用最长焦段试拍由远至近的景物,发现即使改变目标距离,ZR1 也能保持焦点清晰,比得上 DV 的追焦能力。
影片由 25mm 最广,Zoom 至 200mm,以水柱的落点为中心,之后回到喷水口,
两点相差约 1.5m。全程对焦的準绳度相当高,几乎找不到迷焦现象。
微距及拍片略逊
ZR1 在镜头、对焦及防震的表现均令人满意,不过可能受机身体积细小影响,令镜组设计也受限制,微距功能只能以普通来形容。用广角端对焦时仅为 3cm,在 3 倍变焦时起码要 40cm 才能对焦,对比一些可以在 600mm 左右仍能在 60cm 对焦的机种还有所不及。
ZR1 拍影片时镜头可以变焦,不过速度奇慢,全程 8 倍变焦差不多要 3 秒。影片仅为 Motion JPEG,没有 AVCHD Lite,一张 16GB 卡用高清摄录仅能拍 20 多分镜左右,拍片功能只能算是增值,认真使用的还是选购其他机种较佳。
小结:功能出色 创意不足
作出这个总结,是因为试用后觉得 ZR1 身上的技术有点大材小用。快两倍的追焦系统、Power O.I.S 及超薄非球面镜压缩镜头体积,似乎是单反机及单反镜头更值得拥有的功能,现在反而先用于轻便相机之上。如果这些技术用在专业层面,对产品增值的意义应该更大。不过可以肯定,这让我们预视到日后相机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,例如 LX3 的后继机种,甚至给 Micro 4 / 3系统与镜头採用,令产品的竞争加倍提升。
不过与此同时,Panasonic 在一些周边功能上却稍欠吸引力,只是一脉相承,略嫌太过老实。其他品牌的超高速连拍、派对模式、双屏幕自拍,甚至加入投影机等都玩味甚高。Panasonic 想刺激销路,似乎要加点创意,才能提起消费者兴趣。
感光度测试






相片样片:




Panasonic Lumix DMC-ZR1 产品详细规格